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1、普遍性的,⽗⺟倾向于让孩⼦去卷社会共性,⽽不是寻找和发挥⾃⼰的特殊性。共性包括成绩、礼貌、能显摆千篇⼀律的“特⻓”、服从性等等,实际上就是配合社会对孩⼦进⾏全⾯的标准件⼯具⼈化,这导致孩⼦成年后,性格和特⻓上没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参与低⽔平的卷。

2、⽗⺟在选择书籍、课程时,急于看到效果,⽽对孩⼦的⼼理塑造、性格塑造和⻓期学习能⼒处于忽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其选择的课程和书籍多数是填鸭式的,看短期效果,⽽对孩⼦的⻓期能⼒有害的。

3、在孩⼦幼⼉时代,家⻓充当了主宰者+保护者的⻆⾊,这种⻆⾊的惯性会持续维持到孩⼦成年,⽗⺟多数很难在⻘春期开始,渡让决策权,使孩⼦逐步成为⾃⼰的主宰,对⾃⼰负责,这造成很多中国⼈对⽗⺟或上位者的决策依赖是终身的,并可能引发⾮常多的⼼理问题和终身的被剥削。

4、部分家⻓在潜意识中,将孩⼦视为私有物、财产、宠物和炫耀的资本,因⽽在⻓期的家庭教育中,孩⼦在跟⽗⺟的交互中,被植⼊了很多以孝顺为名的亲情绑架,这些绑架会严重⼲扰孩⼦学习、⼯作、婚姻等的关键决策,拉低孩⼦发展的上限,并造成孩⼦持续性的⼼理内耗。

5、⽗⺟对于教育的⽆知、对于⼼理学的⽆知,加剧焦虑后,从⽽迫使他们去寻找⽅法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多数是没有专业基础,因⽽他们会更慷慨的购买哪些谄媚⼩丑搞出来的垃圾⽅法论和伪⼼理学,很多当前很⽕的“⽹红教育家”证明了这⼀点。

6、⽗⺟渴望把⾃⼰的经验变成可持续的外挂,让孩⼦理解,但他们忽略了⼀个事实,就是⾃⼰的所谓经验,只限于⾃⼰的【箱庭世界】,也只限于过去,⽽不能在未来和更⼤的世界中普适,这导致了孩⼦在崇拜⽗⺟相信⽗⺟时,会学到很多刻⾈求剑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谓“规律”,然后在孩⼦成年后,使⽤这些“规律”时,往往⾯临频繁的毒打,从⽽产⽣【规则类怪谈】的恐惧感。

这点可以参考我们父母那代的教育和经验理论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明显是不符合的,所以孩子的时代注定跟我们也不一样。

7、很多模因(模仿基因)传承是通过⾏动作为榜样,⽽不是通过语⾔。如果⽗⺟的⾏为是懒惰的,他去教导孩⼦勤奋,只会使孩⼦⼼理产⽣冲突感和攀⽐感,并不能塑造好的习惯,这⼀点也是很多⽗⺟所忽略的,他们⼀⽅⾯⾃⼰搞了⼀堆奶头乐爱好,⼀⽅⾯逼迫孩⼦努⼒奋⽃,这往往事与愿违。

8、在和孩⼦的私下交流中,由于没有社会评价的环境震慑,⼈们本能上会更加倾向于降低对情绪的控制和压抑,这就造成⽗⺟在与孩⼦的交流中,更容易情绪化处理问题,⼀个成年⼈能忍受同事的很多⽑病不发作,但孩⼦的⼀丁点问题就⼤发雷霆。但是这种本能不能遏制,会让孩⼦也变得更情绪化,没办法情绪稳定。

9、有⼀部分⽗⺟与孩⼦没有建⽴好边界感,在幼年,这种边界感是不存在的,因为孩⼦⽆法脱离⽗⺟⾃⾏完成基本的⽣活(洗澡、吃饭、睡觉、换⾐服等等),但在⻘春期之后,如果⽗⺟仍然沉浸于把孩⼦当成幼⼉⼀样照顾、亲昵,那么基本的性别边界感都是模糊的,这在道德上和孩⼦的健康⼼理上都有巨⼤的⻛险。

10、对性话题畏之如⻁,在⻘春期,不对孩⼦进⾏性教育,⽽采⽤控制、监视、规训等等⽅式,对孩⼦的异性交往进⾏扼杀,导致孩⼦没有正常的爱情观和两性观,批量制造了⼀堆性压抑或性扭曲的⼈群,然后在他们成年后,⼜催促结婚,导致孩⼦的婚姻⾮常草率或理想化,影响⼀⽣的状态。

这些问题⽐较普遍,但是呢,改的⽅式也不难,每⼀条,反其道⽽⾏之即可。